潘安的科举路

分卷阅读174(2 / 2)

潘安已经交了他弟弟三柱,也就是潘泰《三字经》和《千字文》,这孩子学得都不错,现在正在学习《百家姓》,不过潘安也发现潘泰的学习热情没有最开始的时候高了,孩子年纪还小,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

本来原来的时候家里还有他爹能陪陪他,现在白天家里就潘泰一个人在家中读书,小孩子嘛,觉得闷很正常,潘安觉得还是得把潘泰送进学堂,周围同龄人多了比较有利于成长,在那种氛围下学习也不至于过早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这找学堂倒是方便,他们这一片属于文人聚集地,自古至今文人大多数都穷,而且吧家里出了一个读书读出头的,小辈们都得再拼这条路,总是有大多数人科举之路不太得志,然后就开始边赚点钱边读,所以附近私人开设的学堂不少。

不过不像潘安启蒙那会儿找个童生都费事,这边开设学堂的最低都是秀才,还有不少举人也开设了启蒙课堂,就是费用上要贵不少。

不过也不是功名越高学费越高就教的越好,还是得看教学风格,潘安也是考察了好几家,挑中了一个老秀才,风格有些像潘安当时上学堂时那个老秀才,讲得通俗易懂,教学生的风格属于因材施教类型,比较适合刚刚启蒙的孩子。

其他那些讲得一看就挺厉害的,连他都听得不知所云,更别说这些刚刚认字的孩子了,启蒙是打基础的第一步,还是得以让孩子能跟上进程为重。

就这样潘泰的学堂也定下来了,潘父下班之后正好把潘泰接回家。

就这样潘安一家的生活都步入了正轨,在京城这个繁华之地算是找到了各自的位置,最起码潘安觉得这样的生活平凡宁静,还是挺不错的。

第117章 有事一二

转眼间潘安在翰林院已经呆了三个月,他之后可能会在这里再呆三年,甚至三十年。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过相对于朝堂之上的奇诡风云,翰林院这点小打小闹还不算什么,潘安也算是在翰林院站稳了脚跟。

和潘安的安慰日子相比,布凡的人生就比较像开了挂的,在成为本朝年龄最小的连中六元的状元之后,进入翰林院没多久,别人还在安安静静地修书,他已经被皇帝点名去草拟诏书,几乎每天都能见到圣上,足以看到圣上对他的赏识。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