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连翘离开京城的时候自然也对玉梨班有一番安排,玉梨班当时要在京城继续呆一段时间。然后就南下,中间经过各大城市进行表演。这些表演并不是为了能在当地站稳脚跟,而是为了获得全国范围的名气,为了传播话剧!
连翘虽然丝毫没有藏私的意思,很快就将自己知道的关于话剧的知识告知了大众,写成了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由此也让一些见玉梨班红火,紧赶着就像办话剧团的人找到了指导意见。
但即便是这样,话剧的底子还是太薄了一些,根本无法和那些土生土长的戏曲相比。
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戏曲成长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最开始的时候都是在地方酝酿,不知道民间自有生长多少年才渐渐有了雏形。然后再经过人工雕琢,几代人的功夫,最终得到一门比较成熟的戏曲。
这是时间和数代人无意识地发挥作用,这才水到渠成的。所以无论是民间接受度,还是戏曲团体的稳定程度,基本上都不用担心。
话剧就不一样了,她没有这样的基础!稍稍有个不注意,就可能面临传播不下去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人为的,甚至有些揠苗助长地催发话剧的影响力显然是个办法。
全国范围内的巡演,立刻让普罗大众知道了还有这样一种表演形式。
说实在的,话剧相比起其他戏曲有着更加亲民的特点,更加生活化、贴近日常生活。这样一来即使还有一些守旧的人认为戏曲更雅、更美,话剧不过是下里巴人的玩意儿,话剧也能获得市井阶层的支持。
而这一切背后的连翘很清楚,文艺形式这种东西从来就是一个从雅到俗的过程。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流行的一步步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甚至戏曲自家内部的演变也是在描述这个——昆曲多雅啊!到后来的京剧就亲民多了。
话剧相对来说更亲民的属性使得同台竞技的话,话剧拥有比戏曲更强的生命力。而由连翘亲自操刀写下剧本,一开始就划出了话剧的高度,使得话剧从诞生起就没有被打落为底层娱乐,而是雅俗共赏,声势浩大。
其实连翘自从回到苏州家乡之后就一直有收到玉梨班负责人的信件,大多是报告一下最近的工作。其他的,随信而来的都是一些报纸。这些报纸都来自玉梨班巡演的城市,上面报导了玉梨班演出的空前盛况。
简而言之,其实就是给连翘报喜,隐晦地暗示玉梨班完成了使命。
对此,连翘当然知道玉梨班负责任是拣了好听的说,送来的也是饱含赞誉的报纸,至于那些‘反对派’自然是‘变成蝴蝶飞走啦’!但即便是这样也不妨碍她因为这个满意,能有这样的报导,至少说明了玉梨班已经有了一定影响力,话剧也确实打开了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