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翘读过《金钗记》并不寻常,但是写出她这样优秀的批注,这就很难得了。往小了说,不过说明她是许文华的一个知音罢了。往大了说,这就是大家学习的好素材啊!读四书五经的难道都是读原本吗?圣人教诲各有各的理解,要是都按照自己的体悟来,那还不得乱套了,这个时候一些优秀前辈的注释就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了。
朱敏一说要借,其他人也来了兴趣,纷纷拿了一册过去看连翘的注释。不看不要紧,一看几乎都有了兴趣,于是一个个都要借连翘的批注本。
连翘自然不会说不借,所以排了个次序出来借。只是叮嘱道:“别给我损了,我也是好不容易批出来的,损了怪可惜的。再有,其他人要是问你们借,也不能随便借。你也借他也借的,借出去几道手说不定就丢了。”
这件事便这样定了下来,许文华《金钗记》的‘乔琏批注本’,简称‘乔批本’开始了非常勤劳的出借。
有的人只不过是读一两遍,那还能快一点儿。有的人则是想着抄一遍,这就慢了。虽然是雇的专门的抄写人抄写,但抄写再熟练也是有速度上面的极限的!
连翘当初写批注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太多,毕竟这也不是要用来出版的东西,所以各种骚话。反正在她的正经小说文章中不会出现的东西,在批注中简直是排着队出现。这些话好笑好玩,也很有传播性。
于是随着‘乔批本’《金钗记》在小范围内传阅、抄写,然后再经由这些文化精英向外扩展——这有点像是后世的顶级大v发了个什么内容,然后其他顶级大v纷纷转载。之后的事情就很容易猜了,一步步病毒式扩展,最后创造出一段时间的流行。
真正让这件事添一把火的还是印刷版的出现...也不知道是在谁手上出的事,反正印刷版确实出来了,只不过印刷粗陋不堪,错字很多。然而即使是这样,卖的也很好,毕竟这解决了有和没有的问题。
要知道一群吃瓜群众看大咖们聊‘乔批本’已经很久了,甚至在不少大咖的文章中窥得了只言片语。且不说从中可以知道连翘这次确实干的不错,写了好东西,就是赶流行大家也想知道啊!大咖们说话插不上嘴,这特么太难受了。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不比大书社,他们资本雄厚、信誉好,能够和正经知名作者合作,活得非常滋润。那些小型的书社就活得草莽气多了,他们资本小、人少,但也非常灵活,‘船小好掉头’是优势。很多大书社对市场的反应是很迟滞的,小书社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狗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