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辉报馆的老板最先开口:“我不如诸位先生懂行,别的事情我就不说话了,只定个调子——咱们请乔琏过来用顶价!另外别的待遇也都好商量!”
说完这话,老板果然就不再开口了。
其他几个高层议论开来,有一个主编就道:“想要挖来乔琏恐怕不太容易,人家都透过三吴报馆的宋文静在《文汇月报》上登载过小说了,这其实已经说明他们之间是有默契的。”
总副主编撇撇嘴:“默契算什么?就是真的签订了文契还能赔钱毁约呢!”
一般来说当然没有这么混乱,就算真的想要契约结束之前换报馆,也会三方之间私下协商,协商出结果之后平稳解决。真的闹到赔钱毁约,其实大家面子上都不好看。
不过总副主编并没有说错,这种默契很有用,但是只要锄头挥舞的得力,其实又不是那么重要。
另一个主编则是为难道:“和三吴报馆相比,咱们明辉还是要差一些,如何吸引人家呢?”
研究来研究去,明辉报馆的管理层在纸上记下了好几条。其中最重要的,强调的最多的就是待遇!相比起大型报馆,中等大小的年轻报馆在给作者开待遇的时候其实是更灵活的。
大报馆规模大,作者也多。一个作者提高报酬并不算什么,麻烦的是很多自忖和这人差不多的作者若是也要求提高报酬,这可怎么办?报馆经营中,作者的报酬是成本开支中很大的一块,稳定的报酬等级不被破坏是很有必要的。
所以很多大报馆为了留住一些在别的报馆能拿更高报酬的作者,除了讲情怀,强调自家平台对长远来说更好之外,也会在报酬之外的待遇上下功夫。这就好比后世公务员的工资其实一般,但稳定再加上各种杂七杂八的福利,立刻就让很多人趋之若鹜了。
在这一点上中等报馆更有优势,他们并没有多少厉害的作者,整个薪酬体系也没有成型,不存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除了老板一开始就说明的三两银子顶价,他们还承诺了报纸上升销量与奖金挂钩等奖励措施。然后提出可以给安排助手,助手的薪酬由报馆负责。如果对方在苏州没有住的地方,报馆也可以安排,至于租金上面也会给出一定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