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你家的徵伯(李兆先字)也是今科下场,准备得如何?”谢迁问。
“见了唐寅的诗文后,他反倒是不紧张了。”李东阳抚了抚长须,“这是件好事。”作为父亲,他对长子确实抱有很高的期待,但更心疼他科举之路的坎坷。可说到底,他确实有些不了解,为何李兆先平时甚么都好,怎么偏偏应考的时候容易紧张,甚至能紧张到病倒的地步。
他当然不明白李兆先以父亲为傲的心理。愈是尊重父亲,他便愈是担心自己表现不佳,连累父亲被人嘲笑。这回应考,他作为顺天府上一届的解元自然也有压力。但发现应天府解元唐寅比他更出众后,他的心态反倒是平和了。既然不可能取中会元,那便照往常发挥即可,只需是二榜进士就够了。之后再经过馆选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潜心学习数年,待在翰林院好好修书著文章,他便能当得起李东阳之子的名头了。
主考官的人选宣布后,王华便闭门谢客,谢绝了所有人拜访。不仅仅是给他投贴的年轻举子,就连亲戚朋友都不见。而且,这回也仿效上一科会试出题的规矩,题目是他与王恕在乾清宫商量着定下来的。经过皇帝陛下与首辅徐溥的审核,这些题目都被封在了乾清宫内,一个字都没传出去。
听说王华闭门不出,谢绝拜访,程敏政似有所悟。说实话,他确实很欣赏爱惜唐寅这位后辈,想提携他。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来往密切至此,避嫌也是应该的。不过,既然他并不是主考官,自然便无须将他的小友拒之门外了。
到得会试的正日子,赴考的举人们都进入了贡院。三日后再出来,唐寅毫不客气地留下了豪言壮语,说自己定然会是今科会元,状元也尽在囊中。有人欣赏他附和他,自然也有人嫉妒得眼睛都红了。还有人试图去李兆先跟前挑拨,李兆先微微一笑,坦然道:“我的才华确实不如唐伯虎。”
这回,李兆先安安稳稳地度过了会试,休息了一两日便缓过劲来了。他对会试取中颇有把握,也不再闷在家中,倒是主动约了王守仁出来小聚。两人自从多年前一起御前觐见后,便成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泰半时间都以书信相交,并不经常走动。
没想到,王守仁赴约时,带上了两位小友。见李兆先惊讶,他淡定地介绍道:“路上偶遇,他们听说我来见你,便跟过来了。”确实很巧,今儿好不容易师徒俩趁着休沐想稍歇一天,结果就在街上遇见了。
李兆先的目光掠过了那位笑嘻嘻的七八岁少年。他是面过圣的,也知道王守仁是太子殿下的书法先生。以他的政治敏感度,就算没见过朱厚照,只凭着他说自己叫“朱寿”,也猜出了这个孩子的身份。至于杨慎,听得他自我介绍后,他不由得挑起眉:“翰林院杨学士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