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寺风景最佳,寺外有梅林与竹林,寺内种有海棠、芍药与木樨。一年四季皆有景可赏,皆有花香飘逸,文人儒士时常流连忘返。说起来,大悲寺倒与京中的崇福寺有些相似,只是没有香雪海之名罢了。”
“你也知道崇福寺?”周太后略有些惊讶,“是了,你父亲是国子监生,你可是听他提起过?或者,你便在京中住过一段时日?”
“三年前,民女一家随着父亲来到京师,住了将近一年之久。那时候,姑母便常带着民女去崇福寺进香。”张清皎轻轻抿了抿唇,“民女还曾经远远见过太后娘娘、万岁爷、太子殿下、贵妃娘娘礼佛归来呢。”
“噢?那倒是有缘了。”周太后笑起来,瞧了瞧温柔微笑的王皇后。王皇后轻轻颔首,转而又问起另一位良家子故乡的风物等等。
旁听的太子殿下却不免想道:她才说了一座大悲寺,尚有流佛寺还不曾说呢。这张氏的性情可真是温婉,或者说该称之为“老实”?该说的都不想着寻机会找由头继续,半点都没想过要如何出风头。完全不似方才那刘氏,滔滔不绝地说了有小半盏茶,该说的不该说的都抢着说了。
等到良家子们都说过了之后,周太后又随口问道:“平日里,你们都在家中做些甚么?”
刘娘子笑得明艳动人:“回太后娘娘,民女在家中,每日皆是读书习字抚琴。父母疼爱,特意延请了女先生,每日都须得跟着先生修习。隔三差五的,先生还会安排些考试。考得好了,父母都会夸赞。若是不慎考得差了,那便须得越发勤奋才不会受罚了。不然,戒尺打在手掌心里,可是疼得很呢。”
她说得这般详尽,虽然依然有抢风头的嫌疑,听起来却很是有趣。剩下的良家子只能或者仿照她说得栩栩如生,或者言简意赅一些。
轮到张清皎的时候,她只是简单地道:“民女家中设有女学,族中的姊姊妹妹每日都一同进学,很是热闹。女学里教读书习字,也教琴棋书画,还教女红。父亲得空的时候,便会考校民女的功课。”
“都是颇通才艺的好孩子。”周太后满意地点点头,吩咐女官将她们带到配殿里稍作歇息。女官领命刚要转身离去,戴义悄悄地俯身在她耳边说了一句话。周太后也听见了,笑着摇首道:“你这老奴,可真是刁钻得很。”
“太后娘娘谬赞了,老奴不过是想让主子们瞧一瞧,这些姑娘真实的模样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