寤寐

分卷阅读3(2 / 2)

那弓在父王手中看起来就是把寻常弓箭,开弓放弦易如反掌,到了我的手中,却如千斤铁石。我几乎攥出一辈子的力气才颤颤巍巍地拉开弓,还未拉满就迫不及待地放弦,生怕力竭连箭都放不出去。所幸,箭好歹插在了箭靶上。大家看在我是父王儿子的份上装模作样地叫好鼓掌,总算没有太过丢脸。

父王倒是兴高采烈,他瞥一眼校场中的众军士,中气十足道:“还有哪位想试?我儿不过十二岁的小娃娃都能中靶,你们可别当缩头乌龟!”

“属下愿试。”当年一众军士中鲜嫩得能掐出水的季项第一个冒头,他爹是屠夫,他是屠夫之子中的异类,皮肤白净细嫩,身材高挑匀称,适时年方十七,神采飞扬的像是眼睛中住了一轮小太阳。

我父王每每夸耀自己的识人之才时就念叨当年一眼就看出季项这小子非池鱼,就是脸白了点儿,身板瘦弱了点儿。所以得到父王重用后的季项,不到一年时间就变得跟本王一样黑,父王一生中做的许多事都是留下来让我拜服的,唯独这件事办得令我觉得异常体贴。当年季项干净利落地拉弓放箭正中靶心,举手投足间透露出一种气定神闲,隐隐让人觉得他有气吞山河之胸襟,再加上一副典型的京中贵公子长相,令我暗暗呷了一肚子醋,好像他才是父王的儿子,而旁边那个黑炭似的小矮个就像是从边境闯入繁华之地的野人。

戏本子教会我人生如戏,生活告诉我活着全凭演技。

季项那本奏折乃是本王授意。虽然他确实觉得镇守西北日益捉襟见肘,但是在折子中提及本王确是本王要求的。还是上一年他回家探亲时,我俩在勾栏之中巧遇,遥敬一杯酒,我悄悄打了几个手势,约在五日后上元灯会见。

不是本王非要将事情办得这么戏剧化,而是皇上逼得紧,我平时撇开近侍中侍远侍去逛趟芹香楼,不到一炷香的工夫皇上就知道了,怀香搂玉的事情都干不尽兴,必定会被皇上请进宫去······所以说,世事多艰,小心驶得万年船。

元宵灯会的最大特色就是人多,我挤在人流中,一不小心差点绊倒,对面一个擦肩而过的人顺势拉了我一把,是个男人的手,手茧很重是个摸抢拉弓的人。我忙不迭地感谢着他,悄悄将纸条塞在他的袖中。好不容易甩开人流,我提着一竿子赢回来的灯笼,踢踢踏踏地走回府。远远地就看见,皇上穿着便装立在门前,静静地朝我笑,一脸纯良无辜的模样。我的心跳了几跳,驻足远远望着皇上,想着要是能够一辈子保持这种距离该有多好。但是,他在等着我走近,他是皇上我是臣子,他站在我府门口等我,我必须走近······

联系季项这事儿被本王干得这么神不知鬼不觉,皇上看到奏折的第一眼仍然怀疑季项是受本王的挑唆,不得不说,他确实了解我这个王叔。但是我本来就没有指望着皇上能真派我去镇守边疆,不过是想探探口风罢了。换句话说,本王真的只是闲得太过无聊。

第3章

父王这个人是皇家中的异类,他从小就对锦衣玉食没有兴趣,对皇位权势也没有兴趣。当然说句老实话,就算他有兴趣,作为皇爷爷最小的儿子也实在没什么竞争力,先帝都比他大上三岁。我不知道先帝是否真的尊敬这位小王叔,但看上去他俩是真知己。父王喜欢打仗,先帝就由着他去,北疆、南疆、东海让他挨着去了个遍,最后老人家挑中了西北,就在西北给他封官封地。老人家不愿结亲,先帝就在京城给他挡了许许多多桩亲,老人家后来以三十八岁高龄开窍萌动了春心,看上陶尚书家二九小娇娘,先帝颠颠儿地就去苦口婆心劝导陶小娇娘。父王如愿迎娶陶小娇娘,两年后我出生陶小娇娘却不幸难产而死,父王一条道儿走到黑非给我取名陶安,企盼他的小娇娘就算入了地府进了轮回也能够平平安安。原本我那一辈都取名“辰”,像是先帝就叫辰琮,如此大逆不道的行径竟也被先帝准许。虽然我死后有可能入不了族谱,进不了宗庙,但是父王他这一辈子事事都晚于他人,唯独让我比先帝的三子壬琛早生两年这事儿令我每每思及无不感激涕零,所以死后之事死后再在意也无妨。壬琛这个人啊心气忒高又孤傲得紧,时常不忿我只比他大两岁竟是叔辈,若我比他还小上几岁……还是说回父王,陶小娇娘死后,父王的春闺梦碎,他背起行囊,带着刚出生的我,又回西北去了——据说连招呼都没给我外公打声,气得他老人家从此再不与镇远王府来往。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