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反不如谈恋爱

分卷阅读202(2 / 2)

不过,考虑到傅修齐个人条件不错,虽然皇帝有些挑剔他的出身,但还是勉勉强强的把人记入自己心里的驸马待选名单,容后再议。

心念转了又转,待得皇帝心里想完了事情,该说的也都说得差不多了索性一挥手便从太监手里接了裁刀,用裁刀慢慢的将卷子裁开,看了眼殿试的题目,便将之交代了下去。

直到此时,立在原处的贡生们方才能够在考官们的指引下依次落座,等待礼部尚书宣布规矩,然后是礼部官员分发答题纸和试题。

傅修齐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耐心的等了一会儿,等到试题发下后方才看了一眼----

这策论题乃是典型的三论格式,主论是“朕帷自古帝王之致治,其端固多,其大不过曰:道,曰法而已.......”这开宗明义就是说:道、法乃是治国的两大要点。

而接下来的分论则从尧舜等上古圣君开始举例“夫帝之圣,莫过尧舜;王之圣,莫过汤禹文武”,从而得出“致治之盛,万世如是。其为道为法之迹,具载诸经,可考而证之乎”,意思就是:从古至今,从尧舜直到如今,圣君大多都是依靠道与法来治国的。

最后才是皇帝本人的问题:“朕自莅祚以来,夙夜兢兢,图光先列.......岂于是道有未行,是法有未守乎?抑虽行之守之,而尚未尽若古乎。”

傅修齐总结归纳一下,就是皇帝在发牢骚:朕也知道法和道是治国要点,上古以来,圣君盛世依靠的都是道与法。而朕登基之后也一直兢兢业业,以此治国,可是却一点成效也无。这究竟是有道未行,还是有法未守?亦或者虽然行道守法却还是没有做到古人的地步?

当然,毕竟是殿试考题,皇帝的态度还是摆的很正的,这试题的最后一句是“子诸生明经积学,究心当世之务,必有定见,其直述以对,毋徒骋浮辞而不却实用,朕将采而行之。”在场的考生都是读了很多书的,对于国家当下的情况有自己的见解,希望可以直接写出来。不要和朕搞那些华而不实、虚头巴脑的,说点实用的。如果真的好,朕会采纳并且依此而行。

其实,也就是话好听罢了,这殿试三百多人,也就有三百多份的卷子,哪怕皇帝真不怕麻烦打算一张张的看那也肯定是看不完的。所以,这三百多张的卷子多是考官批的,批完了后再择优给皇帝送个十几份看看,象征性的走个过场。若是碰上皇帝精力不济的时候,看个两三张也是给面子了。

要是真有傻瓜看到皇帝这明君纳谏的架势,跟着掏心掏肺,写了什么不该写的那就是真的药丸----那些改卷的大臣又不是傻子,看到不规矩的肯定是直接就给压下去了。所以,那些人写的卷子不仅倒不了御前还会连累自己名次。

比如弘治时,内阁里阅卷后本来定的状元是魏庄渠,结果对方策论中有一句是“闻陛下一日之间,在坤宁宫之时多,在乾清宫之时少”,说的是弘治皇帝太过亲近张皇后,那些大臣觉得这话说出来不好,干脆就把魏庄渠的名次压到了二甲第九----估计,弘治皇帝也没精力翻个十几张卷子去看魏庄渠这一张。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