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李瑾月十七岁,兰陵萧氏安排她与萧思难完婚。婚礼流程并不复杂,也不铺张,处处透露出军人的血性方刚。当夜洞房时,萧思难与她言明,不会在她不愿意的情况下碰她,且坦白,他已有心爱之人,不希望辜负她。
李瑾月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对萧思难好感大增。此人虽做不成真夫妻,倒是能做好兄弟,如此重情重义,值得结交。
萧家儿郎的面貌,有一种独特的意蕴。保留着曾经江南时代的俊雅风流,却又掺杂了陇右时代边疆战场的坚毅阳刚,二者的结合不显丝毫矛盾之处,融润合柔,魅力非凡。萧思难,就是典型的代表。未见面时,李瑾月以为他是个五大三粗的军人,见了面才知晓,他竟是东吴周公瑾般的儒将。
他的心爱之人,李瑾月也见过了,那女子姓赵,是凉州城赵氏医馆的女儿,温柔多情,出身不高,因此无法娶为正妻。但他二人情投意合,倒让李瑾月觉得自己的到来有些多余了。好在,赵氏是个通情达理的女子,为人温和友善,即便见到心爱之人明媒正娶的妻子,态度也如春风拂面般温和。李瑾月自不会拦着萧思难娶她为妾,身边有人在她耳边嚼舌根,言道即便与萧思难没有感情,可丈夫大婚后立刻纳妾,也着实是不给面子。可李瑾月不在乎,她甚至还催促萧思难尽快将赵氏纳进府来。
“我瞧思难大哥,战场杀敌浴血,也着实处境危险。你趁着这段时间,尽快与赵家姐姐成婚生子,免得你啊,以后断了后,我可不会给你生孩子。”
李瑾月玩笑般的一句话,没想到数年后却一语成谶。
她与萧思难成婚后,便随萧思难一起被调往安西都护府,进入敦煌守备区练兵。赵氏也跟着一起去了,这一次前往安西都护府,只是屯兵,并非打仗,倒也安定。这段时间,是李瑾月沉淀的时期,从河西军中学来的本事,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消化吸收,转化为真正的自己的本领。她也跟随萧思难,学到了许多战场上非常实用的本领和知识,如何在大漠黄沙中辨别方向,如何探明敌人动向,萧思难的军事素养,她望尘莫及,更是虚心求教。二人的相处,全然不似夫妻,倒像是亦师亦友的兄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