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杨庆胜的说法,犹昨症是一种古老的病症,最早关于犹昨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早在两周时期,人们对魂魄的投胎、冲身等现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萌芽阶段,因为当时还没有怨气这个概念,人们往往将魂魄作祟、冲身、不能投胎这些现象的原因归结于死者对墓葬地点与陪葬品不满,才会在死后兴风作浪。这也直接导致了该时期陪葬、殉葬之风的盛行。
自先秦伊始,怨气概念诞生,这对于阴阳术数而言无异于一次历史性的大跨越,据一本名为封衍略的卦书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怨气进行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实际应用于各类祭祀与法事的人叫古尹,在古尹看来,行愿之气,卒不宁焉,意思就是说对愿望的执着,让人死都不得安宁,行愿之气也便成了怨气这个词最早的起源。
早在战国时期,中国人便发明了司南,而古尹则几乎于此同时发现了磁石对于阴阳变化的微弱反应,并根据这种微弱反应,在司南的基础之上制成了中国最早的罗盘,名曰司庚
在司庚的帮助下,古尹最先向人们揭示了怨气与投胎之间的神秘联系:即死法、年龄、性别不同的人,死后的怨气也会不同,太大的怨气不但令魂魄无法投胎,更容易兴风作浪引发祸患,而一旦某个魂魄的怨气降低到一定程度,则可以顺利投胎;这个发现一举推翻了之前死者对墓葬或陪葬品不满意所以才会兴风作浪的说法,同时也对日后祭祀与法事的发展方向产生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人们开始把注意力由墓葬与陪葬转移到祭祀仪式与法事本身。在当时,虽说相对简单经济的超度法事尚未发明,但那些奢华庞大的祭祀仪式或法事,同样能够凭借复杂冗长的流程与铺张奢侈的祭品达到削弱死者怨气的目的。只不过碍于成本局限,此种不计工本的散怨方式只能是达官贵人的专利,普通老百姓是无论如何也折腾不起的。
大汉光和二年179年,随着造纸术的发明与普及,五斗米道本竹治1道官许石远利用造价低廉的纸发明了一种简单经济且行之有效的散怨方式,即传说中的草度造纸的主要原料为稻草,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纸人、纸物代替真人真物进行祭祀,之后再加以道法化解怨气,一下子便把祭祀仪式的成本降到了寻常百姓的接受范围之内。在后世的发展中,纸人纸物开始被符咒、扎偶2等法器所取代,草度的成本被进一步降低,而草度这一词汇也逐渐演化成了如今的超度。
在发明草度的同时,一种罕见的怪病也引起了许石远的注意,最典型的病例便数本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