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秋佳节日益临近,弘治皇帝考核太子朱厚照的日子也在不知不觉减少。
这段时间,沈溪不但要整理太子近来所学讲案,还要为太子未来半年的学业作好规划,交由弘治皇帝亲自阅览……这是宫中传来的谕旨,弘治皇帝诚心要把各东宫讲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促使儿子尽早成才,所以连教学大纲都要插手,提前予以审核裁定。
但实际上,半年后太子学得怎么样都不知道,这些教学大纲即便制定出来,估计也用不上
重生之肆无忌惮。
说起来,弘治皇帝的治国方针无非是仁政、文治,对周边国家的态度是尽量拉拢,就算有小的冲突也会忍让,尽量让国内保持安稳,连对西北一战,也是觉得哈密人太过放肆,加上对手相对较弱,这才派马文升出马收复西北,大大地给他长了回脸,结果花费军资千万,令国库空虚。
眼下弘治皇帝感觉大明如此窝囊,瓦剌和鞑靼简直把边关当作他们的牧场,想来便来想走便走,于是想在外国使节面前表现一下大明朝的军威。
可要比弓马娴熟,显然没法跟人家马背上长大的兀良哈人相比,但若比火器,又在佛郎机人面前又不够瞧。
难道要比谁的人多,找几万将士列在围场,靠人多势众来威慑四夷?
但问题是弘治皇帝举行围猎,他自己就是个病秧子,再找一群跟病秧子类似的老弱文臣在旁歌功颂德,番邦人想不耻笑都难。
或者兀良哈人一看,这大明朝除了城池坚固点儿一无是处,既然鞑靼人能抢,我们也来抢吧。佛郎机人一看,也会赶紧回去通禀,要派更多的船只和军队来……这个国家很弱,但是富得流油,来这里抢很有油水。
沈溪问道:“如何做,才算强身健体,不被人耻笑?”
谢迁没好气地道:“你小子自己琢磨,非要把话说明白才可?还有,你找人运回来的佛郎机炮,工部的人看过,认为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工部的意思是要将炮销毁。”
沈溪非常清楚佛郎机炮的威力,在轰城门以及城墙上,或者不如大明自行铸造的发实心弹的土炮,可若说于战场上的实用性,佛郎机炮的优势不是一星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