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霄派的创始人,为北宋末道士王文卿。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称,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建昌南丰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神霄雷法
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卒。在神霄派创建过程中,林灵素对该派亦有建树。据称,他游西洛时,路遇一道人,姓赵,与之交游数载。一日,道人去世,遗囊中有书三册,名曰《神霄天坛玉书》,或称《五雷玉书》,写明“付与林某”。后复见赵道人,告之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受《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云云。据说该书“有神仙变化法言,兴云致雨符咒”,林灵素得此书后,“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政和六年(1116),因徐知常引荐,被徽宗召见。为了迎合徽宗私意,大言曰:“天有九霄,而神霄为最高,其治曰府。神霄玉清王者,上帝之长子,号长生大帝,陛下是也。”徽宗大喜,诏将福宁殿东所建之玉清和阳,改名玉清神霄,诸州之天宁观改名神霄玉清万寿,中祀长生大帝君(实为徽宗)、青华大帝君像。由是神霄派声势益盛。张陵第三十代孙张继先亦对创建神霄派有贡献。张宇初《道门十规》称:“神霄自汪、王二师而下,则有张、李、陈、白、萨、潘、杨、唐、莫诸师,恢弘犹至。”其中的张,即指张继先。张继先撰有《明真破妄章颂》,以阐发雷法理论。神霄派为了标榜其教之古远,称其教源出于神霄玉清真王,或玉清圣境元始法王,火师汪真君则为阐教之祖师。宣称王文卿之法术即为火师汪真君亲传。但火师汪真君何许人也?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火师汪真君传》载,汪真君,名子华,字时美。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生于蔡州汝阳县(今属河南)。年四十,而三举不第,乃弃儒学道,与颜真卿同师白云先生李约,再师赤城先生司马承祯。后遇安禄山之乱,弃家南游,住南岳祝融峰下修道,九年不出山。再遇紫虚元君幸南岳,授以至道。再修二十八年,丹成道备,于德宗贞元五年(789)飞升。据此,火师汪真君虽有其人,但无传习神霄雷法之事迹;然而有关王文卿之传记皆云其于北宋末亲授王文卿劾召雷雨之术。但此时去枉真君逝世已三百余年,何得亲授?由此可见主文卿辈劾召雷雨之术,并非出于火师汪真君,实乃王文卿辈之自创,因而神霄派之历史,也只能始于王文卿。
王文卿
据《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语》称,王文卿,字予道(或曰字述道),号冲和子,江西建昌南丰人。自称早年遇火师汪君于扬子江,授以飞神谒帝之道,后游清真洞天(或曰在水泽),遇一老妪(据说是电母),授以嘘呵风雨之文,再经汪君指点,乃能役鬼神,致雷电。此后,除旱治疾,济人甚众,名闻江湖间。据赵与昔《宾退录》卷一《林灵素传》载,永嘉道士神霄派
林灵素曾向宋徽宗推荐王文卿。该《传》云:政和六年(1116年),京师大旱,上命林灵素乞雨,未应。蔡京奏其妄。林灵素奏请徽宗急召建昌军南丰道士王文卿,谓文卿是神霄甲子之神兼雨部,与之同告上帝,可以奏效。文卿既至,执简敕水,果得雨三日。上喜,拜文卿太素大夫、凝神殿侍宸,赐号“冲虚通妙先生”。徽宗末年,王文卿数以修政练兵为请,徽宗不纳,乃拂袖还南丰。高宗即位于江南,闻文卿犹在世,累遣使征召,不赴。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卒。
林灵素
在道教的发展史上,林灵素有一个有争论的人物。由于他在徽宗执政期间所处的地位与实际作用,引起了众多官宦、儒生、佛教徒、民众及部份道教徒的反感与公愤。他利用徽宗的昏庸迷信,勾结蔡京、童贯之辈奸臣,排斥异己,尽情享乐,使政治更趋腐化。他依其特殊地位,干预政治,“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12)引起佛教及其信徒的不满,以及儒生朝臣的反对,促使政局动荡,社会不安。他排斥同道,害死同朝道士金门羽客王允诚。《能改斋漫录》记载有一道者听林灵素讲经,怒目而前,敢于向他挑战。不过,还需要探讨的是,林灵素在道教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影响,尤其是他在神霄派形成的过程中,他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这里略加分析。林灵素为温州永嘉人,家世寒微。生日不详。七岁读书,能作诗。据说苏东坡曾见之,惊异其聪明,并问其志,答曰:“生封候,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迥脱尘俗。初林灵素游西洛,遇一道人姓赵,交游数载,忽一日卒死,林灵素为其沐浴安葬,得所遗书三册,细字如珠,间有天篆,人莫能识,上题曰《神霄天坛玉书》,内言神仙变化法诀,兴云致雨符咒,驱遣下鬼,役使万灵。“先生自受其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冶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施不灵。”次年,林灵素至岳阳酒肆,复见已死复活的赵道人。道人曰:“予乃汉天师弟子赵升也。向者所授五雷玉书,谨而行之,不可轻泄。即日为神霄教主雷霆大判官,东华帝君有难,力当救之。”(15)赵与时《林灵素传》亦曰,林灵素之五雷法,为入蜀时得自赵升。显然,这些皆为依托之言正一神霄派法师
,只是说明林灵素的道法来自张道陵天师道传统。林灵素是一个颇带悲剧的人物。他自幼学道,通雷法符咒之术,后得徽宗的宠信,利用徽宗道迷信的心理,排斥异己,干预政治,助长了朝廷的腐败与政治的黑暗。但他毕竟只是一个道士,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无法与代表大官僚地主利益的皇权及蔡京、童贯等奸臣对衡,故最后终遭贬遣,死于故乡。但在道教的发展方面,他却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神霄派亦奉林灵素为该派宗师之一,并将所传道法纳入神霄门庭。如现存《道法会元》中的《神霄金火天丁大.法》、《金火天丁神霄三气火铃歌》、《金火于丁凤气紫书》、《金火天丁玉神解关云篆》、《金火天丁摄召仪》、《金火天丁阳芒炼度仪》、《金火天丁召孤仪》、《正一口牛神灵官火犀大仙考召秘法》等,均为林灵素所传。神霄派弟子刘玉说:“神霄有赤明之馆,火铃之,中有一神,即天丁也。由林灵素——张如晦——陈道一——薛洞真、卢养浩——徐必大——刘玉,此神霄一脉已传至南宋理宗、度宗年间。此系称林灵素为“玉真教主”,门人自称为“玉真弟子”,故可谓之神霄派玉真门。
【清微派】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始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亦有传承。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清微派著有道法,《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皆为著作。该派以行雷法为事,主天人合一,以内练为基础,辅以外法。强调诚于中,方能感于天;修于内,方能发于外。后于明中叶衰落,自清朝后销声匿迹。
清微派为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形成于南宋,流传于元至明初,清初间有传承。宋代出现的新符箓派。该派自称出于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
清微道士为了将自己的道派托之古远,宣称传自元始天尊。陈采《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名舒),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名毕道)。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陈少微)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渊黄先生(黄舜申),奇之,悉以其书传焉。”该序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到的清微派源流和历史最早的记载。所云元始天尊传衍为二,再衍为四派等语,事属教内传说。但所云:“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云云,是否可信呢?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传》云:“祖舒,又名遂道,字昉仲,唐广西零陵永川祈阳县人。……九月九日生。寿一百三十二岁。遍游名山,师事许真君(许逊)、郑真人(郑隐)、灵光圣母,……遇太玄夫人降于溪滨,又从而师之。乃授以元始大道。……由是会四派而一之。职位清微元上侍宸。复化身为清微察令昭化无君,又号通化一辉元君,统辖雷霆,变相不一。……功成冲举,居金阙昭凝,主清微洞照府。”观此,即使唐代有祖舒其人,已被完全仙化,是清微派道徒所奉的一代祖师,似不可能是清微派的创始人。即清微派在后代尚未出现。该书又谓:从祖舒以后,八传而至“混隐真人南公”,据该书和《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等所记,系指祖舒下传的休端、郭玉隆、傅央焴、姚庄、高奭、华英、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等九代宗师(实为九传。诸书所记名字略有差异)。诸书对李少微以上八人的事迹所记极简,且未注明其活动的时代,故难据以判定清微派在当时已经成立。对南毕道的记载稍详,但仍多歧异而仿佛。《清微仙谱》云:南毕道,“本复姓东南,名珪,丙辰十一月初三寅时生于眉山(今属四川——引者注),幼擢儒科,登仕版。尝倅湖右。夜梦神人语以师至,达旦郊迎,果肖梦中之相,询其姓名,即保一真人(指李少微——引者注)也。迎归待以师礼,数以难事试之,坚心如金石,遂悉付以隐奥。……后佐宋理宗,数谏不从,归隐不知所在,人以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