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中年危机

分卷阅读4(1 / 2)

宗闻和何煜珩的相遇,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何煜珩才五六岁,宗闻却已是年近二十的青年。

宗闻的父辈那一代,既是赶上了好时候,但也可说是赶上了坏时候,改革开放的第一批下海商人赚了不少。但在宗闻高中刚毕业时,他父亲挪用公款赚第一桶金的事被人揭发,本是想逃出国的,但那时候出国毕竟不是容易事,没来得及就被抓了。不幸中的大幸是家人没受到太大的牵连,宗闻的母亲带着他立刻去了好友的乡下老家避难。

宗闻第一次见到何煜珩,就是那时。何家是镇子上的有名的人家,从曾祖父辈就是每年开仓救济的豪绅。虽是地主,却没在十年动荡中受到多少批斗,甚至还留下了一笔不小的银钱。何煜珩的父母早年被家里送去城里读书工作,一直没能怀上孩子,直到两夫妇年近四十了才有这个独子。这个孩子来得不容易,夫妇俩马上决定辞掉工作回乡安心带孩子。何家夫妇都是文化人,何父还留过洋,对何煜珩的读书教育尤为上心,没让他接受学校教育,夫妇两人亲自教小孩诗词歌赋散文随笔。

当年何煜珩还是个半大的小孩,就能把三百首唐诗倒背如流,一副文绉绉小大人的样子。他身体从小就虚,没怎么跟村里的孩子出去漫山遍野地玩,别的孩子也总笑他是书呆子。宗闻和母亲就住在何家隔壁,何家夫妇也跟宗母很适合的来,对这一对落难的母子照顾有加。宗闻跟村子里的同龄孩子也说不上话,到了青春期也不大愿意跟长辈交流,就只有何煜珩整天叫着宗闻哥哥,跟在他屁股后面。

何煜珩喜欢听宗闻给他讲城里面的事,有各种各样他没听过的故事。作为回报,小孩也乐于跟宗闻分享自己的世界,他给宗闻念自己喜欢的诗词,还跟宗闻一起想象数百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故事。开始宗闻抱着哄孩子的心态听他说这些,后来也渐渐觉得有点意思。

宗闻母子俩在乡下一住就是六年,再搬回城里就是他父亲出狱之后的事情了。后来一家人举家搬到沿海城市,他跟成天跟在他身后叫哥哥的何煜珩也就再也没见过了。所以后来何父得了癌症去世,家里为了治病散尽家财的事他都不知道。何家把原来的房子卖了筹钱,之后两人连几月一次的书信联系都没有了。何父去世后,家里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何母做好几份零工补贴家用,可是老人家年纪大了,竟有一天中风晕倒在工厂里,工友们发现已经迟了,她再也没醒过来。何煜珩刚考上大学就噩耗袭来,学校考虑到他的情况减免了大部分学费,可剩下的学费和生活费也不是小数目。从小就只读圣贤书的孩子,怎么可能一夜之间就有养活自己的本事。何煜珩单纯,听同学介绍说在夜总会做服务员工资高就去了,也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他长得面嫩好看,当个服务员自然是不成问题的,可是店里总有客人骚扰他,男的女的都有,他又不会处理,吃了几次亏,还有一次差点被一个喝醉的客人按在洗手间里强上了。他特别讨厌这样的事,可是夜总会钱给的多,他不能失去这个经济来源。

有一次一群高官子弟喝多了在店里生事,为首的那个还非得要拉着何煜珩出店,什么难听的话都说出来了,经理来了跟孙子一样向那人道歉那人都不依不饶,还威胁要把店砸了。这帮人得罪不起,眼看着何煜珩就要被拉走了,有人站了出来挡住了那帮滋事的人。

宗闻来北京出差,晚上出来喝两杯没想到遇到了这样败兴的事。他准备离开,却在人群的争执中听到了何煜珩的名字,很耳熟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何煜珩都快被人强行拖出去了,他才记起来好多年前有个爱给他背诗的小男孩。

宗闻带着一帮人当场就把那几个纨绔子弟给打了,可这么一闹何煜珩丢掉的不只是工作,被那几个人闹整得连学校都去不成了,还贴大字报污蔑他作风不检。宗闻倒是很不屑,买了机票就让何煜珩去他那儿,他供他吃穿上学。何煜珩在这边既没亲人又没家的,真就投靠宗闻去了。他对宗闻的收留特别感激,宗闻却说这有什么,当年你们家也是这么收留我跟我妈的。

当年宗闻走的时候,何煜珩年纪还小,自然不知道宗家是做什么的,这次住到宗闻家里了才得以见识一二。宗父从牢里出来后,非但没有被“改造”,反而结识了里面一些原本有头有脸的人物,出狱后干脆扎进龙蛇盘踞的灰色地带,靠一手好权谋东山再起。那时宗闻也已年过三五,正值家族权力交接的时候,太子登基做皇帝好不风光。在宗闻手里,这些行当基本都被洗白了,但毕竟在那样的环境里长大的,直到现在宗闻还保留着一份痞气和霸道。

宗闻继承了他父亲的强硬和善于谋略,也学会了他老人家的风流。正值风光大好无度挥霍的时候,宗闻在情爱之事上从来不委屈自己,男的女的都包养过,专挑年轻漂亮的大学生。但是他从不带人进家门,游戏和家事分得很清。所以何煜珩也不知道他在外面的风流轶事,只管埋头读书,宗闻在他心中还是那个可靠可亲的大哥。可宗闻不是省油的灯,多年不见何煜珩完全不是以前那个小屁孩了,他长得清秀,特别是那股冷淡不惊的儒雅气质,很快就让宗闻对外面的人失去了兴致。

上一章 书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