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期的非典型恋爱关系(误)
☆、第一百三十章:学生干部
解放区的工作向来都是很讲效率的,在确定了丘阳参加工作队的干部人选之后,秋穆和李有河只花了一天半的时间安排好村里的事儿,便离开丘阳去区里报道了。
然而让她俩有些意外的是,区里给她们安排得却不在同一个工作队里,而且这些工作队里的队员也不光是来自各村的革命干部,反而其中大部分却是抗日大学里的教师和学生①。
虽说多数知识分子所属的阶级都是较为落后的,但那些接触到新思想的学生却很容易对革命产生热情。这些年轻人虽然可能来自于思想相当反|动的家庭,在经过改造②之后却也能够成为无产阶级立场的知识分子和对人民有用的革命干部。虽然农村里大多是土生土长、没什么文化的干部,但在城市里这样的知识分子干部是占多数的,所以安排起工作队来,其中必然也会有许多队员是知识分子③。
秋穆被安排到的工作队,是将要去距离丘阳大概一百多公里外的高家村复查的。这个工作队里除了秋穆一共有八个人,其中有五个是解放区大学的学生,另外三个则是从蒋统区逃过来的知识分子,也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
高家村虽说也是被挑出来要复查的村里,但却是有问题的村子里面问题较轻的,因此区里才敢拍一群相对缺乏经验的学生到这个村里去调查土改情况。这除了是去给高家村的干部们提供帮助以外,也是要培养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干部们,让他们真正接触到农村的劳动人民。
而这帮年轻人之中却是不少抱着大干一场的雄心壮志参加工作队的。尽管他们肯定不会承认,但从这些年轻人的神情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自己掌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颇有自信,并且似乎还认为只要有了这些书本上的理论,他们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任何农村的问题④——这被他们视为是身为知识分子天经地义的责任。
当他们听说要安排一个来自解放区农村的干部进入工作队的时候,这些年轻人顿时都兴奋起来了。其中三个从蒋统区逃过来的年轻人倒是没怎么样,但那些之前一直在解放区的学校里学习的学生们却对此事报以了极大的关注,都认为这是一个融入劳动人民、改造小资思想的好机会。然而虽然这些学生们嘴上说的是向劳动人民学习,可这种“学习”的态度倒更像是一种从上往下看的“研究”,与其说是期待着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不如说他们是作为社会地位更高的一方而对农村来的干部抱着同情和怜悯。
这种态度显然称不上有多么端正,可这也不能怪这些年轻人。在旧社会的等级制度下,知识分子就是比普通劳动人民社会地位更高的。那些掌握着财富和权力的家庭,都会垄断教育资源、培养自己的后代成为读书人,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真的觉得读书有什么大用处,而只是为了保持住自己家族的社会地位,要么怎么说是“学而优则仕”呢。虽说在解放区里是推翻了旧社会,但人们却还无时无刻地受到旧社会残余思想的影响,身为“高级”的知识分子,对于“低级”的农民自然也就很难做到完全平等地看待。
这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干部们或许正期待着迎来一个皮肤黝黑、满口方言、鞋底破洞还不喜欢坐凳子的新队员,却没想到来到他们工作队的这位农村干部除了真的讲了一口本地话之外,跟他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秋穆第一次来到这个工作队的时候,只是穿着一套土布的衣服、背着一个土布缝的挎包。她的穿着打扮都毫无疑问地是个农村干部的模样,可是相比于这些学生们对于农村女人的刻板印象,她的肤色白得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