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下有火

分卷阅读22(2 / 2)

这样做的确比秘密地组建村公所之后再让群众知晓更合适,秋穆问道:“这个‘临时选举团’要什么时候组起来?”

李有河笑道:“这个我们两天前就拟好了人选、公示出去了,村里人经常路过的地方都贴了几份。兴满去问过几个乡亲,都说是已经看到了。也有人来提意见的,我们改过两次。现在秋云山的事儿也弄的差不多了,分地比较麻烦,得由村公所来办,明天就该组织临时选举团开会了。”

第二天早上,李有河和秋穆去到那片空地上,除了民兵队的姑娘之外,一些临时选举团的成员们也已经到场了。

这些临时选举团的成员们当中有女有男,看起来都是再普通不过的贫苦农民。当中的女人们年纪平均起来比民兵队员们要大,都是赤着脚、穿着土布的褂子和裤子,有的头上还绑着布带子,是为了干活儿的时候不让汗流进眼睛里。而男人们有年长的也有年少的,穿得比女人要稍微花哨一点儿,但仔细看那些衣裳的材质也都比较粗糙。他们当中有裹了脚的③,穿的那种又尖又小的鞋子,由于走路容易陷进地里的缘故,上面沾满了泥土。

女人们和民兵队的姑娘们比较相熟,都三五成群地在一起聊着天儿。一些年长的寡夫也参与了她们的闲聊,但那些年轻的男孩子却显得比较拘束,不敢和那些女人一起说话,也不敢到处随便走动,只是看到自己的伙伴儿也到场之后,才小步走过去凑在一起小声说着什么。

秋穆发现这里面有群众大会上第一个站起来控诉秋云山的那个男孩儿。之前他一直低着头,秋穆并没有把他的相貌看得很清楚,只是记得那两根长长的麻花辫儿,因此才认出来是他。

这回他穿着一件儿白色土布褂子和黑窄腿裤子,那头乌黑的长发依旧梳成麻花辫儿垂在肩侧。只不过现在他不再低着头了,露出来一张白净的小脸儿,一双圆圆的大眼睛时不时地眨一下儿显得十分可爱,让人难以相信这是一个之前被迫被卖给别人家当童养郎,又因为秋云山的迫害失去了姐姐的男孩子。

注释:

①“一顿面”汉奸:指受逼迫或是为了得到少量报酬而短期地为日伪人员办事儿的人;称法来源于《翻身》。

②在这里,不行的原因主要是当时普通农民的观念受封建思想影响较深。根据《翻身》、《西行漫记》和《中国人征服中国》等文献记载,当时蒋政府宣传传统儒家思想,以此消磨受压迫的百姓的反抗意识。中国农村地区流行的观念认为,得到土地是因为具有高尚的品德,土地多少象征着品德高低,因此地主被认为是品德最好的人——实际上也很容易让人有这样的错觉,因为灾荒时期地主多少会施舍一些粮食给穷人,但人们很容易忽视地主平时一直持续的对普通农民的剥削,那些施舍只不过是把原本属于穷人的粮食还一小部分给他们而已。

由于这种想法的普遍性,地主阶层对于其他阶层的绝对统治地位天然地得以维持,村里的重要事务均由“乡贤”(事实上就是地主寡头)决定,而普通群众也会在某种程度上认为这些“乡贤”具有领导村子的权力与才能,进而在选举时还可能推选他们。

③在

上一页 书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