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点也不奇怪,关昊是谁呀?
他上任看过的第一篇稿子就是夏霁菡写的,他当时不放心县级台记者的水平,怕记者掌握不好分寸,给他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他要求,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宣传的稿子,只要涉及到他,他都要亲自审阅。当时觉得夏霁菡的稿子比较得体,以后又看过她的几篇稿子,觉得都比较贴切、准确,话说的也得体,所以以后电视台的稿子他基本不再审阅。
直到有一天赵副书记交给他一篇稿子,他才感觉到有些事情并不让他放心。
他冲动地给古局长打了电话,因为他感到有时培训记者比培训他们局长要直接,这也是他直接给报社和电视台记者开会的原因。
不过刚才说出批评她的那几句话后,关昊忽然意识到,这篇稿子已经不是这个小记者的原稿了,里面有明显的“润笔”痕迹。
很显然,他批评有误,因为稿子的风格不一致。况且,他几乎每次遇到记者都不厌其烦地重申自己的观点,他不相信他们就那么木讷,那么的没有政治敏感。
关昊就是关昊,及时地调整谈话方向,可跟个女记者不说稿件又说什么呢?
夏霁菡看完了自己的稿子,就明白了关书记不满意的原因了,可她也不能说什么,既然书记明白怎么回事,一切就不用解释了。想到这,她抬头看了一眼关书记,说:“稿子我先拿回去,一定按您的指示改,改好后再请您重新审阅。”
“不用审了,相信你,只要你改好就行了。”
话一出口,他就觉出了不妥,广电局长和市委副书记润笔都不行,凭什么这么相信一个小记者,可又凭什么不相信这个小记者?他也说不清,反正他相信她能把握分寸。
其实,关昊大可不必这么费事的跟作者直接谈,把意见跟赵刚和古时说甚至跟秘书说一下就成了,在这件事上,他的确有些“假公济私。”
“那我就不打扰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