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不整、身心疲惫的钟兴邦,感受到了泰山的气势磅礴。十八岁的他,面对泰山长跪不起,泪流满面。
一位路过的挑夫被感动了。
挑夫什么也没有说,默默地扶起了钟兴邦。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手里拉着钟兴邦,向山上走去。
一路上,数不尽的名胜古迹、遍布山中的摩崖碑碣,让高中毕业生钟兴邦惊叹不已。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夫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尤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扬;十八盘道,李白、杜甫“笑拍红崖咏新作”墨意未尽,豪风犹在……
十八盘是泰山登山路中最为险要的一段,共有一千六百余级石阶。两边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云梯。
钟兴邦看了看身边的挑夫:面孔黑粗,衣衫破旧,脚上是被泥沙染成土色的旧胶鞋。肩上担子两头是两只筐,里面装满了青砖。他正在吃力地上台阶。气喘吁吁的钟兴邦想帮挑夫一把,被断然拒绝了。他试探着询问,是否休息一会儿再走,也被否定了。挑夫说,小兄弟,一坐下来,就不再想往前走了,会前功尽弃的。钟兴邦无奈,只好紧随其后。挑夫的话“一坐下来,就不想再往前走了,会前功尽弃的”,让钟兴邦心里一“激灵”。他觉得生活平凡、甚至有些艰难的挑夫,说出的话却很有哲理。
挑夫小心翼翼。在一处弯路,本来是横着的担子,在肩头一点点挪动,挪到几乎与身体平行,在肩头搭成一线,简直是在用手托着担子。他低着头,两眼盯着容得一只脚平放的台阶。因为用力,喉结正面深陷着一个坑。前面是两个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人,正在把镜头对准挑夫。只听挑夫一声吼叫,两个老外惶恐地躲到了一边。挑夫却看也不看他们,担子在肩上颤动了一下,然后喘了几口气,继续向前艰难地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