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风俗,玲玲的父母看了很不高兴,他们吊着脸进了院子。
进了院子,新郎和新娘先是认亲磕头。一个司仪拿着张红纸,上面写着双方的亲戚。他从头到尾念下来,新郎和新娘对这些长辈或鞠躬或磕头。这一下子有上百位亲戚,可把新郎新娘累坏了。玲玲的父母直言这旧俗太折磨人,直接请客吃饭敬酒不就行了,哪来的这么多繁文缛节?
新娘换了衣服之后,午宴开始。陕北的村子里办喜事都是在本院,东家请来理事会,这理事会主要负责做饭,他们在院子里搭起几口大铁锅,立好烟筒,在露天烧火做饭。虽然不是很卫生,但他们的手艺可不比那些大饭店厨子差。如果吃腻了饭店的菜,来村里尝尝,那怎是一个爽字了得?
白大山知道大雷酒量了得,所以让他陪酒。不过,王大雷并不知道陕北人很能喝酒,陕北的酒文化历史悠久,生生不息。
陕北人喝酒,简单中讲究多,豪爽中礼数周,淳朴而不失文雅,憨厚而不少智慧他们倒酒有倒酒的标准,上菜有上菜的要求,敬酒有敬酒的讲究,座次有座次的规矩。盛酒时,一般用壶不用瓶,因为用壶盛酒倒酒时不洒酒,分的匀,显文雅;倒酒时,拿酒瓶捉瓶身不捉瓶颈,捉瓶颈意为对客人不尊。上菜时,荤素有先后,摆放有讲究,红白事有区别,动筷子分主次,时时得小心,缺一是大忌。敬酒时,人要站席口,脸要露微笑,杯要斟得满,酒要双手端。坐席时,子辈和父辈不能同席,小辈不能坐在长辈前面,子辈和父辈不能划拳,长辈不给小辈敬酒。
陕北人喝酒,场场有内涵,处处皆文化,这里头的诗情画意,外行人很难看懂。两相好对饮,他们能喝出“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的感觉;为朋友饯行,他们能喝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留恋;为知己祝贺,他们能喝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豪爽;思情人独斟,他们能喝出“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的惆怅。敬酒时,他们敬一杯有敬一杯的礼数,敬三盅有敬三盅的讲究,老的碰有老的碰的说法,小的劝有小的劝的理由,你虽然已经喝醉,还觉得内心欠疚。调解矛盾时,一桌人不住地表扬一个人好,不停地批评一个差,这实际是大家帮助被批评者解决问题,法院判不了的案,县长说不好的事,酒摊场上这么几个人就能在笑声中化解。
陪了一圈下来,王大雷喝得晕头转向的,李美见状忙跑过来扶住他:“大雷哥,瞧你比我姐夫还高兴!你喝多了,我扶你回屋休息。”
王大雷还要喝,被李美硬拉了回去,进屋后,王大雷一下子倒在床上,李美也被惯性放倒,直接趴到大雷的身上,两人的嘴都对上了,王大雷分明感觉到小美那软绵绵的肉-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