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里的温家和苗家是什么样的人家她并不清楚,不过苗家能把闺女嫁去温家做大少奶奶,这就说明两家八成门第相当。即便苗氏是高嫁,但苗家也绝不会比温家差到哪儿去。如此想来,人家苗公子的条件并不比温二公子差,最重要的是苗公子是娶妻,温二公子是纳妾,为妻为妾这里面的差别海了去了。这道理她能想到,“精明能干”的婆母她们能想不到?她们为啥不直接和苗家结亲,反而要让小姑子去温家做妾?
再者,依王媒婆所说人家苗家在县城里有头有脸,那么苗公子即使背负克妻之名,也不至于蹉跎至今都说不上亲呀?怎么会掉价到小村里找个名声不佳的“老姑娘”?自卑的宋氏从来不敢高估自己,她认为这极不符合常理,这个苗公子恐怕没有王媒婆所描述的那么美好。
思及至此,宋氏开始焦虑不安起来,不过她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寻思从老赵家这儿怕是得不到真相的,那就只能向别人打听了。
这三年来,宋氏在老赵家的强压之下极少和外界打交道,几乎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不过随着三房的离去,老赵家就把原先由三房负责的活计转嫁到了宋氏母女身上,为了拾柴、挑菜,甚至于下地,老赵家不得不放宋氏出门。于是昨日下晌宋氏就借着出门拾柴的机会,悄悄去了趟里正家,向娘家在县城里的梁氏打听起这个苗公子来。rs
正文第九十六章初露狰狞
俗话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亲”,按理说,得知来人有意和他所打听的人家结亲时,旁人即使平日和这户人家稍稍有隙,也不会随便说人家不好。但里正家的二儿媳妇梁氏最是正直,素来看不惯老赵家人的丑恶嘴脸,得知他们居然要把赵元娘送去给苗家的小公子做媳妇儿,登时气得柳眉倒竖。原来这个苗佑仁在县城里早就恶名远播,梁氏的娘家侄儿又和他同在静海书院读书,因而梁氏对他的底细知之甚详。生怕误了赵元娘的终身,梁氏当即把苗佑仁的斑斑劣迹全盘说出。
话说苗佑仁在静海书院读书不假,有秀才功名也不假,只是书院是他家走后门进的,秀才也是他家花钱买来的。不学无术的他自十二三岁起就开始在花街柳巷鬼混,后来家里见他实在是闹得不像了,就给他安排了几个通房丫头,希望能把他拘在家里。只是他丫头照收,青楼还是照去,而他又是苗家的独苗,家里也不敢管得太紧,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而弱冠之年的他光姨娘就有五六个,庶子庶女就有三四个。
当然了,商贾人家能识字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算没有真才实学也不打紧。且在如今的世风之下,男人三妻四妾不会受人诟病,说不定还能得个风流的“美名”,因而上面所说的都不是多大的事儿。
可关键是苗佑仁性格暴虐。其实抬进他家的姨娘远不止五六个,之所以会一直在这个数目上下浮动,那是因为不断有新人进门,同时也不断有旧人出去——被安在薄棺里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