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记事开始,就知道世界上有个人叫许逸,自己比她大三岁。但是,两人见面的次数极少,因为一个在国外一个在国内,每回见着了那个军队大院长大的熊孩子还老欺负自己。按理说,小时候老被欺负应该不怎么想亲近那个人的,但是也不知道哪里出了差错,每回放假心心念念的就是要回国找许逸,这一惦记,就是二十多年。
十八岁回国念大学,为进入外交部打基础。本以为从此就能和那熊孩子厮混在一块了,哪知道中国的地儿太大,一个北方一个南方,想见一面也得过年过节假期。而且,从熊孩子长成小姑娘的人还不怎么乐意和她玩了,每回找她就说忙,一个十五岁的小屁孩也不知道忙什么。
五年,两人之间的关系比亲姐妹还亲,真能用如胶似漆形容,这是两方家长,还有陆澈都承认的。这种关系一直到许逸十九不满二十时被交换去国外才稍微不那么胶着了,因为离得远了,只能用通讯工具联系。
五年间,她们为彼此做过很多疯狂的事,有时候想见对方了,家长不给钱买机票,就用零用钱买火车票坐半天一夜的火车,没钱的时候甚至还逃过票。那些曾经的年少疯狂如今回忆起来是一种掺杂着噬骨之痛的甜蜜。因为在许逸去到国外仅一年半之后,许叔叔离开了这个世界,然后,许逸也以一种惨烈的方式长眠在异国他乡。
作者有话要说: 同学们啊...
☆、第7章
军方的人随来参加中东问题多边会谈的队伍抵以,因为任务繁重,林清必须带病坚持工作。这次等于有两帮人过来,能做同声传译的翻译不够,使馆的杜参赞原本想让她在多边会议上给公使同声传译,但是宋伯伯最后还是决定让她跟军方的人走。
1947年11月在联合国总部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号投票表决会上,中华民国政府投了弃权票,而在这之前的几天前,美国发言人就谨慎表达了对分治原则的赞同,而后苏联也让世人震惊的表示他们赞同分治。原本处于冷战时期对立的两个大国同时站在以色列这边,这让先前认为能游走在两国之前很自信的阿拉伯人措手不及。
苏联的战略意图是对英,以便让自己有在中东插足的机会,国际局势就是这么波谲云诡,而这些复杂的枝枝蔓蔓却在某中巧合中催新了以色列的诞生。所以,不管是当年民国政府的弃权票还是上海人民对二战时逃难到上海的犹太人的帮助,对于今天的中以关系来说,都不足以成为一个明确的标点,影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只能是当前的国际局势。
方正平顶如火柴盒的式样,构造轻巧,线条明晰。墙面多、窗户小,外表为白色或混凝土色,玻璃与砖石相间得当,正面有开阔的阳台。——传统的包豪斯建筑。上世纪20-30年代,这种建筑风靡德国,而领导这风潮的正是犹太人。
这种建筑在以色的特拉维夫——雅法居多,耶路撒冷现在还修这种房子的,只能是很传统的犹太人。林清和贺喜陪同军方的三名人员出现在这个包豪斯建筑庭院里,说实话,她有点紧张。如果可以,她宁愿不要参与那些秘密的事。
在保镖的陪同下进入庭院里面,出来迎他们的是两个男人——一个身穿咔叽布裤子、白色开领长T、白色直领外套、脖子了戴着大卫之星(六芒星)、蓄着浓密的胡子,很传统的犹太装束,另一个则暗色的西装领带。他们都是犹太人,前一个比后一个